1.“器大者声必闳,志高者意必远。”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“宏音”、时代的“响箭”,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_________、深入_________新闻的理性力量,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。
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高瞻远瞩 分析 B.高屋建瓴 发掘
C.见微知著 彰显 D.由表及里 剖析
2.在生物界中,最为高级的人眼也有不足之处,比如能观看的角度太小。而鱼眼在视角上_________,在所有的动物中,鱼的眼睛视角最大,有的大到160~170度,甚至还有更大的。
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得天独厚 B.独一无二
C.绝无仅有 D.卓尔不群
3.在确立以夏、商、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,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将历谱推定、文献梳理、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,提出了夏商周年表。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_________之处,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_____的传说,而是可信的历史了。
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细致 子虚乌有 B.精准 虚无缥缈
C.合理 扑朔迷离 D.精确 空穴来风
参考答案:
1.B【解析】首先看第一空,“高瞻远瞩”指站得高,看得远,比喻眼光远大。“高屋建瓴”指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倾倒,比喻居高临下,不可阻遏。“见微知著”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;见到事情的苗头,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。“由表及里”指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。从上文中的“胸怀全局”可知空格处所填入的词语要体现出“整体”观念,应从“高瞻远瞩”和“高屋建瓴”中选择,排除C、D项。再看第二空,“分析”是指把一件事情、一种现象、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,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。“发掘”是指把难以或未曾发现的事物、道理揭示出来,根据前文中的“深入”一词,可知“发掘”更符合语境,新闻记者要深入“发掘”新闻的理性力量,即把难以或未曾发现的事物、道理揭示出来。
2.A【解析】文段开头指出生物界许多生物的眼睛都有不足,紧接着用转折词“而”引出后面的内容,表示鱼眼在视角上比其他生物的眼睛要强得多。“得天独厚”指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,所处的环境特别好。文段拿鱼眼和其他生物的眼睛做比较,突出鱼眼自身的优势,用“得天独厚”表“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”比较合适。B项“独一无二”和C项“绝无仅有”是近义词,都是“只此一个,再也找不出来,极为罕见”的意思,强调罕见,但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;D项“卓尔不群”指超出寻常,与众不同。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才德。B、C、D三项均与原意不符,排除。
3.B【解析】根据转折关联词“尽管……但是……”可知第一句指出年代表的不足之处,“但是”后面来肯定其意义。“细致之处”与“合理之处”表述不准确,这一年表是在原已有的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,所以这一年表不可能不“合理”,年表没有“细致”与否的问题,所以排除A、C两项。再看第二空,B项“虚无缥缈”形容空虚渺茫,就是指看不见,摸不着虚幻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。D项“空穴来风”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,多误用来比喻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”。中国的上古史以前作为传说存在,也不可能是“空穴来风”的传说,而只能是“虚无缥缈”的传说。